樸仔腳(朴子)的故事-春節燈花活動及食遊記總整理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【朴子腳的前世今生】 樸仔腳(朴子)和配天宮 明永曆年間,林馬由泉州安溪來此開拓,永曆36年(民前230年),年邁的媽祖信徒林馬,跋涉千里,至鹿港天后宮迎請媽祖分靈至居住的半月莊供祀,歸途抵溪南畔,因天色已暗,又細雨紛飛,於是便暫借樸仔樹下小舍一夜。豈料鄰近的民眾得知有媽祖聖像暫駐,便於樸仔樹下設壇安置,強求暫駐數日,以便當地民眾聚集參拜,挽留數日,林馬一直無法將聖像移回半月莊,於是毅然決定將聖像留於此地供民眾膜拜,自己回到半月莊,將親族遷徙,至臨近樸仔樹下的安溪厝開拓。 而媽祖聖像既留,當地民眾便聚集商議,於樸仔樹下醵資供俸,謂之「樸樹宮」。。由於媽祖神恩廣被,信徒日漸增加,信眾於是聚居廟宇兩側,市街漸驅成形,而後繁衍成市集。市集因供奉媽祖而繁榮,媽祖首駐蹕之地亦於樸樹下,因此地名便采用「樸仔腳」。而後樸樹宮於乾隆年間奉聖令改為「配天宮」日本據台後,因「樸仔腳」地名太俗,於是於大正九年(民國九年)藉地方制改重新命名為「朴子」,「朴」與「樸」同音。 文獻記載: 我們翻閱文獻,有關朴子的記載,朴子最早的地名應為猴樹港街,依清康熙56年(民前195年)陳夢林「諸羅縣志」載有「猴樹港街」名。清乾隆7年(民前170年)「重修福建台灣府志」諸羅縣圖上有「朴仔樹腳」,乾隆29年(民前148年)續修「台灣府志」載有「樸仔腳街,舊為猴樹港街,今更名」。日據時期,因「樸仔腳」地名太俗,於是於大正九年(民國九年)藉地方制改重新命名為「朴子」。 先民開拓: 踏著先民開拓的足跡追溯,明永曆年間,林馬首先由泉州安溪來此開拓;清庸正四年(民前186年),閩泉同安人陳金生溯沿溪流至「樸樹宮」旁定居,從事貿易,接續同鄉商人亦追隨前來經營商肆,市肆沿溪旁的樸仔樹向西沿伸,當時朴子貿易,上溯至牛稠溪至網仔寮,下以竹筏擺渡至東石港,於是成為諸羅縣境內物資集散中心,形成重要市集。也就是「船頭行」的前身。
-
1452
- 0
